消毒(disinfection) 是指殺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殺死細菌芽孢的方法。通常用化學的方法來達到消毒的作用。用于消毒的化學藥物叫做消毒劑。
滅菌:是指把物體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細菌芽孢在內)全部殺死的方法,通常用物理方法來達到滅菌的目的。
防腐:是指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方法。用于防腐的化學藥物叫做防腐劑。
無菌:不含活菌的意思,是滅菌的結果。防止微生物進入機體或物體的操作技術稱為無菌操作。
【消毒的目的的意義】
傳染病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學方法消滅停留在不同的傳播媒介物上的病原體,藉以切斷傳播途徑,阻止和控制傳染的發生。
其目的:
(1)防止病原體播散到社會中,引起流行發生。
(2)防止病者再被其他病原體感染,出現并發癥,發生交叉感染。
(3)同時也保護醫護人員免疫感染。
僅靠消毒措施還不足以達到以上目的。須同時進行必要的隔離措施和工作中的無菌操作,才能達到控制傳染之效。 不同的傳播機制引起的傳染病,消毒的效果有所不同。腸胃道傳染病,病原體隨排泄物或嘔吐物排出體外,污染范圍較為局限,如能及時正常地進行消毒,切斷傳播途徑,中斷傳播的效果較好。呼吸道傳染病,病原體隨呼吸、咳嗽、噴嚏而排出,再通過飛沫和塵埃而播散,污染范圍不確切,進行消毒較為困難。須同時采取空間隔離,才能中斷傳染。蟲媒傳染病則采取殺蟲滅鼠等方法。
【消毒的種類】
分疫源地消毒和預防性消毒兩種。疫源地消毒是指有傳染源(病者或病原攜帶者)存在的地區,進行消毒,以免病原體外傳。預防性消毒是指未發現傳染源情況下,對可能被病原體污染的物品、場所和人體進行消毒措施。如公共場所消毒,運輸工具消毒,飲水及餐具消毒,飯前便后洗手均屬之。醫院中手術室消毒,免疫受損嚴重的病人,如骨髓移植病人預防性隔離及消毒措施亦為預防性消毒。 疫源地消毒又分為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二種。隨時消毒是指及時殺滅并消除由污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而進行的隨時的消毒工作。終末消毒是指傳染源住院隔離,痊愈或死亡后,對其原居地點進行的徹底消毒,以期將傳染病所遺留的病原微生物徹底消滅。在醫院中傳染源停止隔離出院后,對物品及病房的消毒亦為終末消毒。
【消毒方法的選擇及影響消毒的因素】
為使消毒工作順利進行,取得較好效果,須根據不同情況,選擇適當方法。一般應考慮以上幾個問題。
(一)病原體的種類
不同傳染病病原體各有特點,對不同消毒方法的耐受性不同。如細菌芽胞對各種消毒措施的耐受力最強,必須用殺菌力強的滅菌劑、熱力或輻射處理,才能取得較好效果。故一般將其作為最難消毒的代表。其他如結核桿菌對熱力消毒敏感,而對一般消毒劑的耐受力卻比其他細菌為強。真菌孢子對紫外線抵抗力很強,但較易被電離輻射所殺滅。腸道病毒對過氧乙酸的耐受力與細菌繁殖體相近,但季胺鹽類對之無效。肉毒桿菌素易為堿破壞,但對酸耐受力強。至于其他細菌繁殖體和病毒、螺旋體、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對一般消毒處理耐受力均差。常見消毒方法一般均能取得較好效果。
(二)消毒對象的性質
同樣消毒方法對不同性質物品、效果往往不同。對油漆光滑的墻面,噴灑藥液不易停留,應以沖洗、擦試為宜。對較粗糙墻面,易使藥液停留,可用噴灑消毒。環氧乙烷薰蒸,對易于吸收藥物的布、紙張效果較好,而對金屬表面,須延長時間。糞便、痰液消毒不宜用凝固蛋白質藥物處理,因蛋白質凝固對病原體可起保護作用,高壓蒸氣殺菌效果雖好,但不宜用于毛皮,塑料和人造纖維制品。環氧乙烷薰蒸賽珞璐制品,高濃度過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劑如漂白粉浸泡綿織品,來蘇液多次長時間浸泡乳膠手套,均可造成損壞。對于食品及餐具不宜用有毒或有惡臭的消毒液處理。
(三)消毒場所的特點消毒應考慮當地條件。
在室內消毒時,密閉性好的房屋,可用薰蒸消毒,密閉性差者應用消毒液擦試或噴灑。通風良好的房屋,可用通風換氣法消毒,通風換氣不良,污染空氣長期貯留處應當用藥物薰蒸和噴灑。人口稠密地區不可用刺激性強氣體消毒。接近火源不宜用環氧乙烷等易燃物消毒。
(四)衛生防疫方面要求 不同條件下傳播機會不同,在防疫方面要求不同。傳染病流行時,發病嚴重的疫區,應集中應用效力好的藥物與器械。發病少的外圍地區,可采用簡易消毒方法。傳染病院或病房,患者集中,污染嚴重,消毒量大,應采用固定設備和高效措施,病家消毒屬于臨床措施,工作量小,可采用簡易措施及方法。飲水應在凈化基礎上煮沸,生活用水凈化后加氯消毒即可。對呼吸道傳染病,強調空間隔離,通風和合理的帶口罩,對腸胃道病應強調用具,糞便、嘔吐物消毒和接觸后洗手。不同病種的消毒,應注意區別對待。病毒性肝炎患者,應用較強含氯消毒劑或氯人劑消毒,不宜應用季胺鹽及來蘇等一般消毒劑處理。 在消毒工作時還須注意影響消毒的因素,如消毒劑量(包括消毒的強度及作用時間),消毒物品污染的程度,消毒的溫度,濕度及酸堿度,有關化學拮抗物,消毒劑的穿透力及表面張力等。